美國外食消費十分的高,因此很多留學生選擇自己煮。此篇文章根據我的自煮經驗,整理了在美國,自己在家煮飯最需要調料。
不可或缺的基礎調料系列
鹽
我基本上就是用最一般的、一般超市都買得到的鹽。
油
根據不同的原料,不同的油有不同的口感、發煙點(smoke point, 詳見 WIKI: 冒煙點 )和味道。一般來說,建議可以買一瓶橄欖油(olive oil),用來煮義大利麵等西式料理,或者是加在沙拉裡作為調料;然後買一罐發煙點高的蔬菜油 (vegatable oil) 來做中式料理/亞洲菜。我使用芥花籽油(canola oil)的原因是這種油一般沒有味道,比較不會蓋過菜的原味,預算上相較酪梨油(avacado oil) 來說也實惠一些。
糖
簡單煮菜的話,用蔗糖(cane sugar) 就夠了。它可以作為冰糖的替代。
醬油
如果平常都是以烹調亞洲菜為主,醬油絕對是重中之重的角色。我自己喜歡李錦記或海天的醬油(海天生抽,生抽與醬油吃起來味道差不多)。其他在我嘗試的品牌中,龜甲萬是我吃得最不習慣的味道…。在一般美國超市,醬油的選項可能不是很多,但現在網購發達,yami網上有非常多的選擇。
胡椒
胡椒可以考慮購入白胡椒和黑胡椒,黑胡椒建議選擇尚未研磨好的罐裝黑胡椒顆粒(black pepper with grinder),這樣在使用時,當場研磨才能更有黑胡椒的香氣;而白胡椒則是亞洲菜中不可或缺的角色,舉凡湯品、肉類料理,白胡椒都能夠替味道加分不少。以白胡椒來說,雖然在一般的美國超市幾乎都可以看到,我仍然較喜歡亞洲超市裡的台灣品牌小磨坊、或者是李錦記的白胡椒也不錯。
Good to have 系列
奶油
做西式料理不可或缺的元素。也可以用在早餐鬆餅、美式炒蛋(scrambled eggs) 中。我通常都是購入無鹽奶油(unsalted butter),相較於有鹽奶油(salted butter)更為萬用。
番茄醬(ketchup)
沾所有炸雞、薯條都非常萬用的醬,有時候也會被用在一些亞洲料理中作為提味效果(比如說我喜歡在番茄炒蛋裡面加番茄醬增添香味)。 Heinz 是最常見也是品質很穩定的品牌。
料酒(cooking wine)
料酒的話一般的超市都有賣,如果只是做一般料理的去腥用途,建議挑便宜的就好。如果有自己特別的需求或偏好,也可以從亞洲超市裡購入紹興酒、米酒或是清酒(sake)。我自己最喜歡使用台灣的米酒去腥。要注意的是,去超市購買料酒時,有時候會被要求出示 ID。(需年滿21歲)
玉米澱粉(corn starch)
可以用來抓醃、勾芡,增加菜餚的稠度。以澱粉來說十分萬用。若是太白粉不好取得,也能使用玉米澱粉勾芡來作羹。
蒜頭粉(roasted garlic powder)
雖然味道不如新鮮且品質好的蒜瓣,然而非常方便,可以用在各式料理中增添蒜頭的香氣,比如蒜味義大利麵、炒菜、醃製肉類,又能夠解決新鮮蒜瓣容易壞的問題。
你也可以考慮購入
醋(vinegar)
看個人喜好購入,在yami網上,偶爾能看見台灣版的工研烏醋,是我最習慣的味道。
醬油膏
我用的是金蘭的醬油膏,用在自己煎抓餅的時候沾醬。
香油、麻油
煮湯可以加的調料。
烹大師(hondashi 日式味精)
亞洲超市幾乎都有賣,也能在網路上購買。
味霖(mirin)
煮日式料理的重要角色,建議在購買時選擇沒有添加糖或者是玉米糖漿(corn syrup)的版本,否則就我的經驗來說會挺甜的,我自己不是很習慣。Organic Mikawa Mirin (Amazon 連結)是我最喜歡的品牌。
豆瓣醬or老乾媽
舉凡紅燒牛肉麵、麻婆豆腐都能夠使用,也能夠拿來拌麵。蔥伴侶是我最喜歡的品牌。
雞粉
炒菜、煮湯幫手,炒菜有加雞粉就能解決「自己煮的食物少一個外面賣的味道」的問題(大部分的組成為味精),Amazon 上就可以看到不少選擇(直接用中文搜尋雞粉即可)。我自己是購買李錦記的雞粉。